迈瑞医疗称要以数智化转型“直道超车” 有信心最晚于2025年挺进全球医疗器械20强

admin| 2024-11-01
6

  本报记者 李雯珊

  见习记者 刘晓一

  近日,迈瑞医疗交出三季度成绩单。前三季度,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4.8亿元,同比增长8.0%;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6.4亿元,同比增长8.2%,剔除汇兑损益影响后较上年同期增长11%。

  具体来看,前三季度,体外诊断业务领跑全线,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0%;国际市场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8%。亮眼的成绩背后是迈瑞医疗一整套技术创新和数智化底座的托举。

  “公司有很强的信心能够按照既定的规划,最晚在2025年成功实现全球医疗器械TOP20的目标。”迈瑞医疗创始人、董事长李西廷在近日接待机构调研时表示。

  本报记者 李雯珊

  见习记者 刘晓一

迈瑞医疗称要以数智化转型“直道超车” 有信心最晚于2025年挺进全球医疗器械20强

  近日,迈瑞医疗交出三季度成绩单。前三季度,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4.8亿元,同比增长8.0%;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6.4亿元,同比增长8.2%,剔除汇兑损益影响后较上年同期增长11%。

  具体来看,前三季度,体外诊断业务领跑全线,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0%;国际市场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8%。亮眼的成绩背后是迈瑞医疗一整套技术创新和数智化底座的托举。

  “公司有很强的信心能够按照既定的规划,最晚在2025年成功实现全球医疗器械TOP20的目标。”迈瑞医疗创始人、董事长李西廷在近日接待机构调研时表示。

  公司剑指全球20强的底气何在?数智化转型为何是行业大势所趋?近日,《证券日报》记者对谈迈瑞医疗管理层,试图找到医械龙头稳增长的“定海神针”。

  “死磕”研发的长期主义

  在讨论中国企业成长路径时,“弯道超车”一词常常被提及,指通过取巧的方式找到增长的捷径。李西廷认为,医疗器械产品因独特的行业特征,实现“弯道超车”的可能性很低,只能“直道超车”。“只有脚踏实地做研发,坚持长期主义,把每一个产品做到极致,才能够推动医疗器械产品的国产扩容。”

  基于这样的企业基因,迈瑞医疗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走自主研发的道路,坚持把每年营收的10%左右投入研发。自2018年上市以来,迈瑞医疗研发投入累计超177亿元。目前,迈瑞医疗已建立起基于全球资源配置的12大研发创新平台,研发工程师近4900名。

  “公司的发展深深根植于中国的研发工程师优势,这也是我们相比国际巨头制胜的底气之一。”迈瑞医疗管理层人士向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过去三十多年,公司一直坚持做的就是以工程师思维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。目前,迈瑞医疗已陆续推出了近百款“中国第一”,逐步打破国际巨头在中国市场的垄断。

  基于长期主义,迈瑞医疗目前在全球市场上的排名已经上升至第23位。“未来,公司将把研发资源倾斜到和进口品牌有一定差距的化学发光、微创外科、心血管等高增长潜力业务上,争取早日实现技术引领。”公司管理层人士表示。

  将数据孤岛连成生态

  当前,AI(人工智能)加速赋能千行百业,也为医疗设备理解临床场景和构建智慧生态打开想象空间。迈瑞医疗率先在行业内开启从数字化向数智化转型。

  “在传统的医疗场景中,‘医疗设备信息孤岛,数据缺乏互联互通’‘缺乏疑难重症经验,难以开展高水平诊疗’‘全院设备统筹困难,管理效率低下’成为三大难题。”CIC灼识咨询合伙人王文华向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通过人工智能搭建智能生态系统,有望以更快的速度、更高的效率和更具创造力的方式解决上述痛点。

  目前,公司已初步打造完成“设备+IT+AI”的智能医疗生态系统,打通了设备与设备之间的数据孤岛,通过数智化的赋能,为医疗设备间的融合创新和数据整合提供了基础,也让“硬件+软件”的结合进一步为医疗机构带来临床价值与管理价值。

  “未来医疗器械产业数智化的方向,不仅局限在基础数据的高质量整合、筛选,还将通过对临床的深度理解,生成能够辅助临床决策的智能化生态系统。”公司管理层人士如是说。

  据透露,今年年底,迈瑞医疗还将发布行业首个基于AI大模型技术的重症决策辅助系统。

  “数智化转型将为中国医疗工业提供弥合差距、‘直道超车’的机会。”李西廷表示,在可预见的未来,通过AI的赋能,医疗服务的诊疗效率和覆盖范围都有望得到“质的进化”。据咨询公司IDC预测,预计到2025年,全球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总值将达1270亿美元,其中,医疗行业占总规模的五分之一,将是未来5年增长最迅猛的赛道之一。

  同时,政策端也在持续发力。10月25日,人工智能和医学影像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。会议交流了人工智能和医学影像产品研发使用情况,聚焦创新发展共性问题,研讨支持政策。下一步,国家药监局将着力研究破解产业发展“堵点”“难点”,以问题为导向,强化部委间合作,进一步研究针对性举措,加快推动创新产品上市应用,更好满足公众用械需求。